五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投资风险,值得收藏!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重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有效方式。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是处于供应链上的上游供应商以自身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此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的过程。
然而,由于具体的流程控制出现差异,应收账款融资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设计时,应该注意审查和识别以下几个风险点:
一、应收账款质量风险
应收账款模式下,应收账款实际为融资的还款来源,其质量的好坏影响着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风险:
1、严格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必须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是否是长期的贸易合作伙伴,常年有贸易往来,要求融资企业提供以往相关贸易合同、发票和财务往来进行严格审核确认、
2、是否符合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即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各民事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所承认的资格,应收账款有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以及是否有过多次质押记录等;
3、应收账款是否可转让性,即债权债务双方是否允许转让,有无双方约定或者法定的禁止转让的事实存在,应收账款是否得到核心企业的承认,应收账款的告知流程等。
因此,银行在提供融资服务应提前对合作方账单、发票、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与尽调十分重要,但是很多银行在信用审核意识和信用审核能力上却都存在不足,遇到债务人和债权人合力欺骗、企业与上下级供应链进行联合造假时,银行难以通过现有调查手段进行简单识别,加大银行回款风险。
二、业务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操作风险贯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全过程,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银行在处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时存在操作流程不合理、内部控制能力不足、操作规范的统一性不足等问题,造成银行从操作控制到信用风险的位移。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控制。
针对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融资操作中的银行风险内部控制水平是重点。在对内的风险控制操作,银行可以采取:1、建立合理的客户经理管理机制,客户经理能够集中处理业务办理问题,专人专项负责流程制度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2、强化银行柜员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认识;3、建立回款客户的专用账户。
三、企业道德风险
一方面,融资企业获得银行的资金融通后,银行对该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无法监督,或者监督成本过高,让融资企业“钻”了更改资金使用途径的“空子”。
例如,融资企业将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于购买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而是将资金投入到风险高收益高的项目,诱发道德风险的倾向。
若投资成功,企业既可以获得额外的财务收益外,还可以购置为核心企业配套生产的设备;但投资失败,则面临无法生产的巨大损失,无法为核心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破坏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使得贯穿其中的银行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上游企业获得融资后,减少对核心企业的催款压力,延长了核心企业的支付账期。因此,银行面临是否可以收回足额融资款项风险,甚至遇到不能及时回款而错失更多投资机会。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大了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银行的稳健经营和持续盈利能力。
面对这些道德风险,应该怎么办呢?
加强对企业的道德教育与行业道德宣传等措施外,同时也要建立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融资企业的资信水平,重点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的特征以及企业组织该笔交易的能力,进行综合的信用评价。
四、经营风险
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融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微企业,风险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核心企业,因为中小微企业消化亏损能力有限。一旦企业受到经营风险的影响,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也不能为下游及时供货,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中小企业也可能直接面临公司破产的境地,而银行的融资款项也会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因此,银行在授信审核时应重点考察融资企业借款的原因、企业的资信情况、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绩效、技术情况及产品竞争力、核心企业对该企业的依赖程度等;在签订融资合同后,应密切关注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合同履约过程的履约记录及能力。
五、商业纠纷风险
主要是发生在应收账款转让融资模式。融资企业将现有的或者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如果融资企业提供的货物,不符合销售合同中规定要求的货物,下游企业拒绝货物,那银行就可能要卷入融资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商业纠纷,也将陷入融资回款难的困境。
认真核查相关合同、发票等交易背景资料,防范交易不真实带来的风险,剔除不合格应收账款是规避业务风险的第一道防卫线。
一方面,必须建立收款责任制,确定具体的责任人员,按照合同及时敦促融资企业履约并关注资信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内部履约的情况,如质量、工期、结算等是否按合同规定,通过分析,对于有不良趋势的应及时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并防止发生变相的垫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