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接受小银行的承兑汇票?

2022-08-12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知识 来源:电票君

为什么很多人不接受小银行的承兑汇票?,“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是指小企业持有、小银行承兑、小金额、逾期短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拓宽“三小一短”未贴现银票融资渠道,提高其流动性,对于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意义重大,亟须创新思路,予以突破。接下来,小编将和大家讲一讲“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及制约其流转的原因。


小银行的承兑汇票,为何很多人不接受

一、“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的基本特点

(一)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至2019年12月末,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未到期余额10.8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6万亿元,增长14.27%。贴现未到期余额7.5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万亿元,增长24.63%。已承兑未贴现余额3.35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0.87万亿元,增长35.08%。三者分别比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快1.97、12.33 和22.78个百分点。

(二)小企业持有比重大,市场流动性不高

据统计,当前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中有意融资但难以贴现的票据占比约为20%-40%,绝对数量在0.67 亿元至1.34 亿元之间,这部分票据主要是“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这表明虽然银行信用已经附着在票据上,但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仍未得到较好满足。

(三)上海票交所为票据交易提供强大平台

作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全新的“票交所时代”。票交所的成立不但解决长期困扰市场的“克隆”票据难题,同时票据集中交易具有敏感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票据产品定价提供客观公正依据,而且便于将分散的“三小一短”票据汇聚起来,形成规模优势,为创新产品和更好服务参与主体提供强大平台。

(四)多方主体积极探索为票据流通提供了实践经验

2019年8月4日,某数字科技在上交所发行“某金融第一期票据收益权ABS”,成为国内第一单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票据ABS产品,对“三小一短”票据流转进行了探索。但受发行时间的限制,无法实现“三小一短”票据实时动态流通。上海票交所于2019年8月16 日开始创设标准化票据,但基础资产承兑人较为单一,服务对象受到限制。

二、制约“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流转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承兑主体信用资质较弱影响票据的流通性和融资成本

“三小一短”票据虽然属于银行承兑汇票,但承兑主体为信用资质较弱的小型银行,例如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各种资质不一的财务公司。受风险较难甄别困扰,即使是经营状况良好银行签发的票据,其市场接受度普遍不高,贴现价格也远高于承兑主体为大型银行的票据。甚至出现受个别银行风险事件影响,一些小城商行承兑汇票无法贴现现象。

(二)小面额及短期限增大票据流通困难

在现存模式下,企业持有票据,只能通过背书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他人或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票据背书转让要求金额匹配、期限合适,而“三小一短”票据受面额及余期的影响,很难匹配愿意接受这种结算方式的交易对手。向银行申请贴现,受票据先天性缺陷影响,银行缺乏内在动力。在企业自身转让和通过银行转让均受阻的情况下,“三小一短”票据流动性较弱,很多情况下,票据持有人只有无奈持有到期。

(三)票据资产的信贷属性影响其贴现流转

票据贴现是一种权利买卖关系,信贷业务是一种借贷关系,二者本质不同。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把票据资产列入“各项贷款”项目,统计在信贷总量中。由此导致票据贴现会因为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等监管措施而受到限制,尤其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影响更大。

(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凸显票据融资困难

相比之下,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而中小企业因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财务状况不稳定、经营风险较大等特点,融资方式具有较大局限性,对票据融资的依赖性强,使得“三小一短”票据融资困难矛盾更显突出。